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伤口里长出来的,而是从从小被爱与被接纳中积攒起来的。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飞不上蓝天的鸟永远成不了雄鹰。他们认为,只有苦难才能造就强大。不可否认,苦难能磨砺一个人的韧性,让其变得坚强,甚至脱胎换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很多人的成长都经历过苦难,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过程并非越早越好。童年并非为成年做准备,它本身就是生命的完整阶段。有特定的节奏和阶段,不能试图跳过和压缩。之所以不向孩子灌输社会的残酷?因为过早经历残酷,孩子只会感受到世界的锋利,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正如冬有冬的价值,春有春的意义,试图跳过冬天进入春天,只会破坏自然生长的规律。有些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提早让孩子见识到社会的残酷,能使孩子更快地学会生存法则,更早地变得坚韧成熟。他们却忽略了,过早揭示成人世界冰冷的一面,非但不会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反而会使他们在内心还未强大到能够自我修复时,就被伤害的支离破碎。这就像给身体还很稚嫩的孩子压上重担,结果只有伤害。不仅仅是生理的承压能力,心理的承压能力也是如此。人类心理的成长,也是需要一个过程。正如一棵树苗,幼苗期需要的不是风雨和暴晒,而是养料和保护。当它长成了粗壮大树,自然有抵御风暴的能力。如果还是幼苗,就急于施加外部压力,幼苗很可能因为无法承受而变形或枯萎。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同阶段的承受能力不同,急于求成的结果就是夭折。孩子是一个容器,容量有限,不能与成人一个标准。这就像雏鹰不能翱翔天空一样,需要在父母的护佑下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展翅飞翔。很多挫折和苦难,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才能消化。不管是心智还是身体,一个阶段满足了,才能进一步发展到更高级。童年的任务,不是去理解外界的严酷,而是去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如果做什么都会遭受打击,他们便会失去对世界的信心。如果建立了足够的自信和对世界的信任感,他们才不会惧怕世界的阴霾。对世界的信任感和自信的建立,不是来自于世界的残酷,而是来自父母和家人无条件接纳和保护。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强调外界的残酷竞争和无情规则,孩子会失去对世界基本的信任,还会觉得努力是无用的。这种心理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即便成年人能理解社会规则,也很难真正拥有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多半会选择躺平摆烂。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是从小就习惯了挨打的人,而是被爱、被保护和懂得爱的人。这样的人长大后,遇到挫折和困难,不会轻易怀疑自己的价值,知道有爱他的人和需要他去爱与保护的人在等着他。世界却是充满敌意与危险,但还有许多值得期待的人和事,所以需要拥有阳光和爱的心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提前让孩子都知道社会的险恶与不堪,而是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道光的种子。让孩子相信,即便世界有很多龌龊的人和事,他仍然可以选择成为光的一部分去指引自己跨越过去。孩子的心智远没有成年人成熟,并不是辨别世界的一切,过早地向他们灌输世界是黑暗的,会让他们失去对人生的信心。只有让他们有安全、被认可的经验,内心有光,他们才会对世界充满希望,并为之努力。人生本来就会遇到有很多问题,只有不断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成长。童年最需要的是积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问题压在他们身上,让他们体验生命的艰难。希望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需要能看到阳光。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不能因为吃第十个包子会饱,就跳过吃前面九个包子的过程。艰难是避不可免,但孩子更需要的是锻炼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心理。每个人都是只有感受的希望的存在,才有勇气活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配资公司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