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将近一年,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终于通过网络平台与观众见面。然而,它在2024年暑期档的上映,虽然引发了不少讨论,却只能收获601万票房,豆瓣评分更是惨淡至3.1,成为了《红楼梦》系列影视化中评分最低的一部。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李少红的剧版《红楼梦》终于不用再背负“垫底”之名,至少它再也没有成为最差的版本。
李少红版《红楼梦》已经饱受批评多年,而这部电影的出现,似乎成功将批评的焦点转移了。事实上,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第16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上,毫无意外地获得了“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导演”和“最令人失望女演员”三项奖项,实至名归。
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实在是烂得彻底。它的“烂”并非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演员的表现、剧情的深度、场景设计、画面效果,以及影片的核心表达,所有方面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尽管电影投入了巨资,但整体呈现出来的却是现代网络电影风格,不仅缺乏古典气息,连影楼风格都无法比拟。
展开剩余75%尤其在场景设计上,虽然投入了巨资,但这些资金并未用于刀刃上,反而被浪费掉了。影片所应该展现的镜头美学几乎没有体现出来,整个画风显得十分生硬,且场景之间也充满了逻辑上的不合理。实景拍摄虽然还算不错,但特效却显得廉价粗糙,甚至让人难以忍受。
例如,黛玉葬花的经典场面,虽然唯美却缺乏逻辑和内涵,画面上反复出现溪流、雪山与庭院阁楼的切换,地理错误和镜头的混乱让观众难以理解。显然,影片没有很好地把握住《红楼梦》的宏大题材。毕竟,作为一部深具文化底蕴的作品,它根本无法通过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来涵盖。尽管影片尝试展现各个方面的情节,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表面化的画面,没有深入的情感与思考,整体就像是在快速浏览一部MV。
从还原度来看,虽然一些细节有所还原,但更多的却是肤浅的复刻。比如,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场景,虽然服装和形象稍有还原,但与原著中的乡村形象大相径庭,且刘姥姥缺少了原本应该有的贫困气质,甚至她的一些台词也完全不符合原剧情的逻辑。这种随意的改编,无疑是在亵渎经典,侮辱观众。
至于演员表现,男女主角的演技简直让人无法接受,尤其是女主角,她获得“最令人失望女演员”奖项完全实至名归。台词生硬,肢体语言尴尬,缺乏应有的气质,尤其是被导演推崇的林黛玉,更是难以让人直视,甚至不如旁边的丫鬟。
在主题内核方面,电影彻底舍弃了原著的深层次内涵,改为通过爱情和阴谋来重构经典。虽然阴谋和爱情是电影的两个主要线索,但这些情节完全是老套且俗气的,电影的呈现方式也相当浅薄。相比之下,原著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这部影片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爱情方面的铺垫也非常薄弱,影片试图用偶像剧的方式演绎经典,结果只是空洞和俗气。
这部电影无法有效呈现《红楼梦》庞大且复杂的人物关系,整部剧情显得割裂且没有逻辑衔接。导演与编剧在改编过程中试图运用现代手法,但却放弃了对经典的敬畏,最终弄巧成拙,偏离了原著的精髓。
影片的改编最大的缺陷在于为了“创新”而创新,缺乏对原著的尊重与深刻理解。虽然创新可以大胆,但必须在保持经典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而这部电影在创新方面过于急功近利,反而没能做好基本的“守正”。最终,这部电影无论是在情节、演员还是视觉效果上,都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
对于这种不尊重经典、脱离原著的改编,怎么可能成功呢?每一次经典的翻拍都充满挑战,而这些不断翻车的改编者依然乐此不疲,令人既佩服他们的勇气,又感到深深的忧虑。总之,过度迎合市场、屈服于资本和流量的压力,而缺乏对经典的敬畏与对观众的责任,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发布于:山东省配资公司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