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白衣为甲守护生命,以师者之心传承医道。诊室病房里,他们以身为范,倾囊相授;无影灯下,他们严谨细致、传递匠心;实验室中,他们求真探索,启迪智慧;三尺讲台上,他们娓娓道来,点燃理想。他们是医者,也是师者,仁心与仁术在他们手中交融,责任与希望在他们眼底延续。
九月秋光,师恩如泓。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教师节系列报道,聚焦那些默默扎根于临床与教学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讲述他们如何以医术传递温度、以教学播种未来。其中,我院儿科梁立阳教授荣获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校级教学名师称号,中山大学教务部微信公众号特推出文章《名师名课 | 孙逸仙纪念医院 梁立阳:守育人之心,筑牢儿科人才根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转发此文,以期全院教职工开拓教书育人新思路,交流学习、共促提升。
梁立阳,我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校级教学名师。她深耕医学教育30年,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带领儿科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儿科学》课程获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构建“知信行”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打造“一体两翼”课程模式,创新“四融合”式PBL教学,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及数智化教学改革,多次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
梁立阳教授的课堂
梁立阳教授为实习医生进行岗前培训
深耕教坛三十载,仁术点星亮儿路
三十载光阴流转讲台,梁立阳教授始终践行着“医教相济”的初心。从初执教鞭的青涩新人,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名师,她始终秉持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让每位儿科学生都带着温度与本领走向临床”。面对儿科“哑科”的特殊性——患儿难以自述病痛、家长心急如焚,梁立阳教授聚焦儿童健康与发展规律,在儿科医学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不断探索创新,用智慧与坚守生动诠释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
梁立阳教授教学查房
梁立阳教授指导学生操作
破“哑科”之困:筑牢儿科人才根基
“儿科是‘哑科’,孩子不会说,家长急断肠。因此,儿科医生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更要有‘读心’的敏锐与责任的担当”。这是梁立阳教授三十载教学一线的深刻体悟。针对传统《儿科学》教学中理论深度不足、思政教育薄弱、临床思维欠缺等痛点,她锐意革新,将“整合医学”理念融入教学,精心构建了“知信行”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理论知识为根基(知),思政教育为信条(信),临床实践为核心(行),为儿科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石。
在此基础上,梁立阳教授倾力打造了“一体两翼”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线下主体课,由高级职称占比高达95%的教学团队严把质量关,确保学生理论根基扎实深厚;线上MOOC课程,60节精心打造的重难点课程,化身学生课后“随时可问的老师”;特色拓展资源,国内首创的《青春期内分泌学》通识课与“逸仙生长发育”公众号,及时填补了临床急需知识的空白。
在育人元素方面,她更是探索出独具匠心的“三驱动”教学策略:“思政第一课”,将课堂搬进院史馆,讲述儿科团队百年传承,厚植学生民族自信与职业使命感;“思政实时课”,在专业课中巧妙融入育人元素,如在《儿童地中海贫血》教学中结合团队前沿科研成果,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价值观;“思政课后课”,引导学生通过撰写平行病例,反思疾病背后的社会隐喻,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共情能力。2024年,这门浸润着创新思维的《儿科学》课程体系不但先后荣获首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师教学创新赛道特等奖,中山大学第十二届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更成为广东省儿科教育的范本。其中课程思政建设部分获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正是对她多年探索的最佳褒奖。
梁立阳教授开展院内PBL教学示范
梁立阳教授组织开展基础与临床融合集体备课
教法革新:打造儿科特色教学范式
2018年赴美国UCLA研修整合医学理念下的PBL教学,为梁立阳教授打开了国际视野。但她并未简单复制,而是立足中国医疗实际,成功“翻译”出一套富有儿科特色的PBL教学模式,其精髓在于“双师同台,让基础与临床‘手拉手’”。她率先组建儿科-组胚跨学科教学团队,开发《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系列经典案例,构建起“胚胎发育异常→病理机制→临床表现”的清晰逻辑链,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临床思维。
更令人称道的是梁立阳教授推行的“四融合”实践路径:基础与临床融合,依托多项省级、校级教改项目,以真实临床病案为载体,无缝嵌入跨学科知识,促进理论向实践高效转化;亚专业MDT融合,在八年制教学中组建多学科协作教学团队(如《先天性心脏病》课程引入心外科专家),强化学生多学科诊疗(MDT)思维;多元化方法融合,带领团队探索情景模拟、CBL(案例教学法)等模式,例如通过模拟患儿问诊锤炼实操技巧,在《腹泻病》教学中用PBL重现从问诊到补液的全流程;科学人文融合,巧妙运用叙事医学案例,将“医道从德”的人文理念深植学生心田。
守育人之心:喜结桃李满园硕果
“培养儿科人才,既要能看病,更要会育人”。梁立阳教授始终以塑造具备“临床胜任力、科研创新力、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多维度锤炼学生能力。通过引入MDT病例讨论、情景模拟考核等创新模式,学生的临床决策与操作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她坚持科研与人文并重:将团队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程,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通过叙事医学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医患沟通与共情能力。
在梁立阳教授的引领下,近年来儿科教学团队累计获得校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院级教学奖项36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1项,成为全院获奖最多的“金牌团队”,并成功获省级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后盾。这些闪亮的数字背后,正是她对“育人”二字最朴素而深刻的践行:“我不希望儿科医生只成为会看病的机器,更要成为懂孩子、爱孩子的仁心医者。”
灯火长明:照亮未来医者之路
三十载春华秋实,梁立阳教授始终坚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她用前瞻的教学理念、扎实的实践探索,在儿科教育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她依然伏案编写新的教案,在镜头前录制新的微课,步履不停,只为培养更多守护儿童健康的“白衣天使”。在儿科医学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梁立阳教授如同一盏长明的灯火,以其不倦的光芒,坚定地照亮着后辈医者前行的方向。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查阅其他媒体账号相关内容
RECOMMEND
来源:中山大学教务部微信公众号
责编:黄睿、房诗婷
初审: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任毅
审核发布:杨建林
配资公司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